琵琶可否自学? 如何提高音乐表现力?

[1]

[问] 为什么弹琵琶的人不如弹吉他(和古筝)的人多?怎样才能更好地普及琵琶?

[答] 我国的琵琶有俩千多年的历史,与西方的吉他,卢特琴,乌特琴和印度的塞特琴等同属一个家族。然而学琵琶的人远比学吉他的人少。实际上琵琶除独奏外,她几乎可以与其他任何乐器合作。我的亲身体验告诉我,假如今天我弹得不是琵琶,而是其他乐器(民乐),在没有任何伴奏的情况下,每年那么多场的独奏音乐会,每场90分钟,是很难做到的。琵琶经过五十年代的改进,其的适应能力变得很强。不仅独奏,与交响乐队和小乐队也很好合作。我感到很幸运自己当初选择了琵琶。我深信,琵琶不仅在国内会复兴,而且在国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我想对学琵琶的朋友说,希望大家努力一起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把今天的琵琶发展成明天的吉他一样的流行程度。至于琵琶的普及问题,目前的状况比过去好多了。主要的途径是让更多的人喜欢琵琶音乐。喜欢的人多了,就会有更多人去学习弹琵琶。要想让更多的人喜欢,就要首先让人家了解。想让人了解,就不能让人觉得琵琶是一种“神秘兮兮”的乐器,难得不得了,让人望而止步。琵琶作为乐器,与其他乐器没有俩样。只要喜欢,就可学好。如果喜欢到“发狂”,就一定能学好。当然,琵琶入门比较难一些,但并没到不可琢磨的地步。学琵琶能有好的启蒙老师,是幸运的。如找不到老师,也可以自学。

[2]

[问] 琵琶可否自学? 从几岁开始学琵琶最为理想?

[答] 我说琵琶可以自学, 可能大多数人会反对。但我不是随便说着玩的。琵琶有很长的历史,但为什么会弹琵琶的人相对很少呢?琵琶技巧很多,而曲目却很有限 (多数在历史上失传了)。有不少人对我讲,花那么多时间学会了所有的技巧,就弹那么几首曲子, 值得吗?问题不在于技巧的多少, 而在于普及程度。全国最多上千人会所有的技巧和现有曲目, 如果有上百万人会一部分技巧和部分曲目,那情形就不一样了。而这上百万人当中,就会有一些天才从各个方面来丰富和发展琵琶, 包括曲目。不要忘了,古代第一代大师应该是自学成才的。就像第一个研究生导师没有读过研究生一样。关键要开放思想,互相交流。自娱自乐,不带任何负担。我见到一位老先生, 他是某大学博士导师,他的学问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是他的业余爱好。没有跟任何人学过,只是看过别人弹,自己买了把琵琶弹起来,有时还参加业余乐团演出。我见过他弹琵琶,不带指甲,但弹的很有味道。他还会拉二胡和京胡。无论到哪里,在他的周围总是有不少音乐爱好者。他谈起音乐来更是头头是道。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人感动。他对普及琵琶的贡献不小。认识这位老先生给我震动很大,同时我也对他充满了敬意。像我们这种职业演奏者,所接触的人主要是通过音乐会,而不了解琵琶(更谈不上热爱琵琶音乐)的人一般不会到音乐会来的。而这位老先生把琵琶带给从来没见过这种乐器的人。我的独奏音乐会(除多伦多和温哥华外)几乎没有华人听众。而在蒙特利尔开音乐会上来的华人听众多数是这位老先生推广的结果。老先生弹琵琶真正做到了自娱自乐,而且还感染了一大批与他接触的人。我想如果全国有很多这样的业余音乐家,那么民乐的状况一定会改观。

其次, 我在国外见到不少自学成才的吉他演奏家。他们不少在音乐节上很活跃。别的不说,古典吉他大师赛哥维亚就是自学成材的。而且通过自学和舞台实践,成为划时代意义的吉他大师:就是他把原属于民间音乐的吉他推向了古典音乐殿堂。有兴趣者可读《吉他与我 (长篇连载)》, 登在www.guitarscape.com(演奏大厅 - 欧 洲 - 安德列斯·塞戈维亚)

我鼓励更多的人自学琵琶,从客观上讲,一方面因为师资缺乏,另一方面希望国内职业音乐家、业余乐手,和爱好音乐的人(听众)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和比例分配。就像我在欧洲见到的情形一样。 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讲,有这样一种高雅的爱好,会使人格更有魅力。我国的古典音乐历史很长,但只停留在文人和上层社会里。大众普及很晚。今天的大众普及程度,恐怕是历史上最好的了。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是很落后的。凡到过西方的人都会看到,音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何等的分量。这里无论大小城市,他们把音乐厅看作是最重要的文明标志之一。他们把音乐看作是精神粮食。这并非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人们紧张的工作之余的一种精神享受。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经过几百年的音乐普及,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结构:成功的职业演奏家与一般的演奏家相比是少数。后者多需要第二或第三职业,多数是教学(学校或私人教学)。他们与广大业余爱好者相比又是少数。业余爱好者有自己的固定职业,对他们来讲,“玩”音乐纯粹是爱好。他们毫无压力,只是爱听爱弹而已,也用不着上台,只是自娱自乐。这批人热爱音乐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他们是支持音乐艺术的生力军,他们带动了更多的人喜爱音乐。我希望国内也能发展到这一地步。对琵琶而言,正常而健康的情形是, 有一批职业演奏家带动一大批业余爱好者. 后者自己学过琵琶, 更懂得如何欣赏琵琶音乐. 这些业余爱好者会把琵琶音乐介绍给更多的听众(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先生). 有了听众才又市场, 有了市场才能生存, 有生存才能发展, 有发展才会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也才会有更多的演奏家. 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琵琶的普及性比后来传入的西洋乐器还不如. 原因在于观念不开放. 当然琵琶上手难是事实. 但这不应该成为学琵琶的阻力. 有不少比琵琶更难的, 不是照样有人学吗? 比如小提琴和钢琴就不见得比琵琶容易. 而且要知道西方职业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家一生要处理多少作品, 大概会吓走不少想要成为职业演奏家的人. 能做一名成功的演奏家是幸运的。另一方面我想说,业余爱好者是令人羡慕的,他们有自己的事业,搞音乐只是因为喜欢,没有压力,轻松愉快地享受音乐。

古筝更受欢迎是很正常的。在历史上就是如此,只要古筝盛行,其他乐器就几乎靠边站了。古筝普及了, 音乐也会普及。这是好现象。我们因该高兴。音乐普及了,喜欢各种音乐的人就会多起来。这都有一个过程。

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学。有老师时可以从小开始学,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开始晚一点好。开始可以学一学唱歌或其他乐器,达到练耳和乐感的目的就好。

 

[3]关于练琴和音乐表现力(乐感)

[问] 如何才能弹好琴(练好轮指)? 如何提高音乐表现力?

[答] 练琴时不能急躁,先练慢速,姿势要保持自然,如走路一样。手指平时处于放松状态,只有在触弦那一霎那用力。但不是用死力。开始力量小, 音量不大。 没关系。随着时间练习弹力自然会上升。在练琴时,感到身体任何部位不舒服就停止练习。特别是轮指,不要死练。某个技巧练不好,觉得不对劲,就先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练。学会用耳朵听。用力得当弹性就好,声音也自然好听。同时可尝试各种触弦角度,找到满意的音色。我就是这样教学生的,因为我经常不在家,一年也上不了几次课。但有几个学生仍然进步不小。

[华音网乐友 leehua 问]

轮子很美啊,好圆啊!!!!!
刘老师,你好!
可否告知练习的密诀.
希望不为难你,再次谢谢.
.

[答] 练轮指关键在于五个手指的独立性训练。只有独立性好,才能把轮指“抡圆了”,这是因为每个手指先天的力量是不均匀的。先练慢轮, 即一个手指接一个手指慢慢地弹。所有的手指都要尽量放松。开始力度小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自己觉得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处在很舒服的状态。用耳朵仔细听各手指谈出的音色和力度是否均匀。慢慢地,当每个手指能发出同样力度同样清脆的声音,即可根据音乐的需要提高速度。力度也会随时间自然上来。不要着急。最重要的是要多练慢轮!

好的轮指技巧对于演奏歌唱性旋律是很有好处的。如果不均匀,听起来好像一瘸一拐的,很不舒服。不过万事不必强求。如果暂时实在达不到想要得效果,平时可以多练,但在演奏时尽量少用或不用就是了,改用弹跳代替。我知道有的琵琶演奏者是这样做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成功。只要选择的曲目的当,是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的。

我个人非常反感千篇一律的要求。印度的西特琴(sitar)使用俩个手指弹的,现在也有人用三个指头弹;伊朗的西特琴只用食指弹,而日本的琵琶是用拨子弹(沿用唐代的弹法)。西方吉他的弹法更是千奇百怪,应有尽有:从古典吉他到民谣吉他,自创的吉他,以及现代音乐里用的吉他等等,数都数不过来。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反对有人只用俩个手指的弹挑来演奏琵琶呢? 过分地拘泥于技法是阻碍琵琶普及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琵琶曲目太少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艺术的领域里是没有对错的,只有你喜欢或不喜欢。如果有人用俩个指头在琵琶上演奏出优美的音乐,没有人有资格讲,那个人弹的不是琵琶。 我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一点,就是希望琵琶也像吉他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演奏家和各种各样的弹法。只要在琵琶上弹出优美动人的音乐,那就是琵琶音乐。分门别派是陈旧的观念。那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的产物。今天只应有演奏家个人独特风格的差异,而不再有门派之争.如果今天还要分门别派,那就相当于画地为牢。 排除这个陈旧的观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气氛, 那是一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健康气氛。

[华音网乐友 鲶伯伯 问] 刘芳老师好,有幸见您在线,跟您问一声好。音乐用以陶冶性情再 好不过,不过现在国内外,至少是华人中的普遍现象多是带有一种 功利心的。也不是说不好,孩子小时毕竟不懂事,大人提供给他们 一个学习的机会,以后大多数人也会自己喜欢上的,而我们这些上 了年级的人喜欢音乐,多是寻求内心深处的一种美感,和谐感,自娱自乐,即使像我这样功底很差的,也能乐在其中了。还有就是中 国国情的问题,我相信中国的古典音乐会慢慢复兴的,中国音乐与 传统的文化息息相关,诗中有画,曲中有诗更有画,所以学校的教 学也无不关系。

[答] 孩童期的音乐教育,不仅对陶冶性情有好处,而且对开发智力也是大有益的.这是公认的事实.因此有条件的家庭因该给小孩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即使不能学一种乐器,也应该多听好音乐.然而对于家长来说,切忌带着过分的功利心去培养小孩.这样会给小孩带来太大的压力和不良影响.当然作为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是人之常情.但要尽量理智地处理好这件事.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埋在心底,默默地为小孩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去开发小孩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爱好,尽量让他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学习.我们都从小孩过来, 都知道如果小孩对某件事感兴趣,它可以做很长时间而不觉得累.如果硬逼着他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就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学音乐尤其如此.至于将来小孩能否成为一流的音乐家,主要看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如何.如果音乐方面的天赋不够,无论每天练多长的时间都没用.决不能看到别人的小孩成功了, 就逼着自己的小孩死练,结果将得不偿失.或许小孩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赋,结果也会耽误了.如果大人不给小孩过多的压力,让他在自娱自乐的气氛下学习,让他自己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自然进步会与日俱增.这样长期下去,就可能成为出色的音乐家.

音乐演奏是个性极强的活动.有功利心难免会落入“随大流”或见风使舵。 其实不至音乐,所有的艺术都应该是个性很强的活动. 要达到致情致性就不能有模仿的痕迹.所谓模仿,有俩个方面的意思:

其一是争对小孩的父母和音乐人,看到别人那样做成功了,我也照葫芦画瓢地去做,希望得到同样的成功.无论对于做父母的在培养小孩的过程中,还是做音乐的人在发展自己的事业中,都要“心如明镜”.对自身的条件和外在因素有一客观的认识,为自己设计一条最佳出路.不要看到他人的成功就一窝蜂的拥上去。 别人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况且也没必要。

其二是争对音乐人着意模仿他们认为是高手的演奏手法和对乐曲的处理。这一点对于从事职业演奏的人非常重要。一定要心如明镜, 找到自我。 音乐是个性最强的,无论如何是模仿不来的。只能自己去悟。学琴能达到“自娱自乐”就不简单了,就是好的。如果发出的声音不是自己的心声,而是模仿别人的,就不能做到自娱自乐。不能打动自己的音乐就没法感染听众。在这一点上,也只有“心如明镜”才能达到所谓“出神入化”的地步。最关键的是自己要热爱自己所作的,享受自己的劳动。不要在乎他人的评说。当然,开始学琴时都要模仿老师,就像学书法临摹一样。那是为了学习技法而已。再好的老师也没法把音乐的内涵直接传给学生,因为没法把内心的感受(如你说的“诗中有画,曲中有诗更有画”的境界)直接传给学生。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能传授技艺,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个性发展。如果学生只去模仿老师,那将是“一代不如一代”的下场。正常的情况因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华音网乐友 鲶伯伯 回复] 呵呵,是啊,对于乐曲的理解以及演奏,模仿老师,多听,多练,得 其形之后争取再得其精神。我现在也只是初学琵琶,对于刘老师说的 练琴初期不能急躁还真有体会,就会对自己说且慢慢用心去练吧,好 像每天早晨铺床叠被一样,虽然不能再平凡,却也可以是充满乐趣的, 全看心态,一开始练琴我是尽量保证两个小时的时间,其它不做多想, 慢慢下来,现在有时也会停一下稍做思考了,看来凡事还的确都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希望能够成为一个长久的习惯。也是因为初学,读刘 老师的帖子,从练习技法到您对音乐的看法都学习了些,受益不少, 望您多多保重。

[答] 以"鲶伯伯"所描述的心态去练琴,我认为是非常好的. 音乐是个性最强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 “再好的音乐都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喜爱”,因为面对的听众是活生生的人,特别是面对很有个性的听众 (即不是“人云亦云”的人)。所以音乐家如听到对其音乐无论是善意的批评还是恶意诽谤,都没必要伤心难过;相反听到美丽的赞赏也没有必要沾沾自喜。别人的批评只是争对音乐,没有必要把它与自己的人格和生命价值联系起来。相反,别人的褒奖也如此。 如果自己不喜爱自己所作的,别人的褒奖决不会增加自己的喜乐。同时,艺术无止境,永远没有“最高”或“完美”之说。只能尽力而为,任其自然。这样,大致也可做到“心如明镜”了。

[华音网乐友 天水碧 回复]

刘芳老师说的很好~
音乐是大自然的赋予,我们不要音乐的束缚,我们需要的是自由!心的自由!
热情是干一切事情珍贵的动力!
我想音乐可以给我们随时的新鲜!这就对了
我是同意自学这个观点的,
老师想法固然好,但毕竟不是自己的,
也不能帮你去感受曲子的意思
教学是矛盾的,而自学就相对缓和了这个矛盾!
谢谢刘芳老师精彩的言词!
使我再次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学习了这么多年,
我终,感觉到受益匪浅~这里面包含了学习的所有过程
首先是撇去了不好的心态~
这很重要!
干艺术不应该求什么物质金钱的回报,因为它本身就是回报!

[答] 艺术绝对需要心灵的自由。你有这个想法,加上热诚和刻苦努力,就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华音网乐友 起舞弄清影 问] 刘芳老师,您好!不知您能否忙中抽点儿小空为我指点迷津呢?
我自小很迷中国音乐,可由于各种原因,学琴时已开始上大学。到现在弹了十三年的琵琶,可是近来我在弹琴时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知道哪儿不足,可是弹不出心中所想的那种美好。难道于我学琴太迟有关。我应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难区呢?可有好的练琴方法让我提高,我不怕苦练,因为我是是真的爱琵琶的。非常非常需要您的指点!非常非常感谢

[答] 我相信只要你真心爱琵琶,就一定能弹好。心中有了美好的音乐感觉,加以时日,就一定能弹得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但不能急。这与你学琴早晚关系不大。你已弹了十三年,基本技巧不会有问题,关键可能是音乐表现。我建议你走出琵琶圈子,多听一些其他乐器的音乐,如古琴音乐,吉他音乐,乃至西方古典音乐。然后再返回来练琵琶。多弹慢的曲子。力度上不去不要急,不要死练。不要关心速度。要注重乐感,把每个音都弹活了。慢慢地,力度和速度自然就随着音乐的需要上来了。过一段时间后,你的音乐表现力在你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已经提高了,这就是自然的功效。就像做一件事情, 如果你老想着结果, 反而达不到。相反, 当你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去努力,一点一点地去做,往往不知不觉就到了“彼岸”。心一定要能静下来。练琴要专心,但不要死练。音乐是有灵性的,需要开启灵性的心巧,不是用练肌肉的劲道去练。这些很难用语言说清楚,慢慢地用心体会吧。总之,好音乐是有灵性的,听起来让人觉得心里很滋润,很慰藉;不好的音乐会把人听得心烦意乱。这些都不是单从技巧上就能解决的。你应为你内心有美好的音乐感觉而感到庆幸。这是于生俱来的。你讲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已不止一位向我提出类似的问题。我希望我的答复能对你有一点点用处。

 

[首页] [下一页]

 

[华音网:刘芳访谈录] [刘芳在《世界音乐杂志》的采访问答(英文)]

[返回主页]

版权声明